浅谈银行内控管理
蔡夏青
交通银行咸阳分行行长助理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等形式各样的外部风险带来可乘之机,这样的环境下,银行业如何稳健运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内部管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内控管理措施,为银行业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控 外部风险 案防 教育
近年来,随着金融产业网络化、电子化、多元化的发展,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为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而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外部欺诈环境的日趋复杂,对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做到合规、稳健发展,是银行业亟需攻克的一个难题。
一、国内外银行内控体系发展历程
1975年9月,也就是Herstatt银行和富兰克林银行倒闭的第二年,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该协议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进行强调。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发生了实质性的进步及监管思想的转变,第一次将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全面爆发,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三者共同交叉作用形成的,巴塞尔协议委员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1997年9月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并提出了“内部控制和审计原则,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同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由此,内部控制成为银行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国银行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发展,行业管理也逐步规范。为了加强我国银行业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5月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提出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遵循原则、主要内容等,又在1997年1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指导原则》做了进一步细化。2007年7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一系列文件、制度等为国内银行业内控管理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银行业面对的外部风险分析
当前经济基本面趋于稳定,但结构性问题和部分行业、业务和机构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深化期,产能过剩行业、集群式企业、担保链等领域信用风险快速增加且相互交织。影子银行、民间融资、非法集资风险正在向银行体系传导。
其次,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信用风险增加,受经营区域集中、客户结构单一、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存在大幅攀升的可能,经营业绩明显承压,内部管控任务依旧严峻。
最后,当前银行业案件风险呈多发态势,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相互交织,内外勾结、欺诈和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出现,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持续增加。
三、银行业内部管理问题分析
(一)一线员工年轻化,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不断加入到金融行业中,青年员工活跃的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为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血液。但是,青年员工由于工作经验与阅历较少,在风险意识和风险事件的把控上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说较弱。
(二)传统操作风险依然存在,凸显流程化管理重要性
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业中的传统风险,在业务自动化的今天,仍然会发生因员工操作失误导致的业务风险。而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为员工业务操作不熟练或责任心不强,所以,业务操作风险点的流程化管控仍旧十分重要。
四、提高内控管理的几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银行业应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压实管理责任,堵塞管理漏洞,提升内控水平,守住风险底线,才能有效面对行内外的各种风险隐患。针对如何提高内控管理的措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内控管理与案防、操作风险深度融合
案件风险是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典型、突出的表现形式,抓实内部控制,才能真正促进银行案件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如交通银行有效运用数字化内控系统,以内控、案防、操作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重点问题为基础,突出由事及人,通过发现的内控问题排查案件隐患,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防范案件风险。
(二)将内控管理要求镶嵌于业务系统,全面防范操作风险
业务系统的流程化管控对于操作风险的事前及事中防范尤显重要,用系统控制加强对人的管控,对业务操作的管控,可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如交通银行业务系统经过不断的完善,能够将业务操作与制度要求的风险点镶嵌于系统中,通过强制交易的方式,促使员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做到操作合规,有效的减少了员工因业务不熟练或责任心不强导致的操作风险,增强了内控管理效果。
(三)加强案防警示教育,提升员工风险防控意识
提高青年员工的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及把控能力,也是银行业做好内控管理的重要一步,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员工警示教育的方式,一方面用丰富的案防宣教方式,通过风险提示、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漫画等形式使干部员工入脑入心;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合规业务测试,全方位的提升员工合规发展及风险防控的意识。
(四)不断完善内控考核机制,将内控管理与业务考核相挂钩
对于案件风险,银行业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内控管理质效与业务考核相融合,突出从严管理,用考核为目标导向和指挥棒,督促员工合规操作,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内控管理是银行发展的一道重要防线,只有将内控管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落实在日常管理中,才能为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